- 孙立东;
课内外一体化视野下的校社合作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足球素养,推动学校与社区共同发展,但又存在文化差异、资源限制、合作方式的选择等问题。分析了课内外一体化视野下东莞高中足球课程与社区合作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促进东莞高中足球课程与社区合作的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施杨;
高中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围绕体育教学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提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健康意识;发展运动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心理素养,培养意志品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培养体育精神。
2025年14期 No.122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江桥;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高中体育教学的亮点之一,相较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它在核心素养培养、协同育人、深化知识理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比较高中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两个案例,阐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与特征,提出高阶思维视角下高中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
2025年14期 No.122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郑燕飞;
基于场域理论,探索优化中小学生健康运动的方案,分析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个领域的影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在校园场域,体育课程应多样化且配有完善的运动设施;家庭场域强调家长的引导,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运动环境;社区应为学生提供公共运动空间,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网络空间应借助数字平台推广健康运动,促进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2025年14期 No.122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王亚辉;颜伟伟;赵文超;
对“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的提“质”发展机遇、提“质”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体育课后服务提“质”发展的路径。当前体育课后服务的提“质”发展机遇包括国家政策导向提供了发展契机、社会运动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迫切。体育课后服务的提“质”困境包括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权责不明晰;支持性资源不足;内容单一,形式缺乏创新;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体育课后服务提“质”发展的路径包括关注育人协同,发挥多元主体共育作用;关注育人阵地,巧用数字技术;关注育人模式,创新服务形式;关注育人机制,完善质量评价和监管体系。
2025年14期 No.122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高蕊;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提高体能素质、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分析了体能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概括了当前初中体能训练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初中体能训练的优化路径。
2025年14期 No.122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胡晓方;
“体能+技能”双轨发展模式将体能训练与运动技能教学有机融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探讨了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技能”双轨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路径:统筹课程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2025年14期 No.122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刘小芳;
针对当前学校体育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参与度不高、教研形式单一、教师间缺乏深度交流等,提出构建协同型体育校本教研模式,并阐述了协同型体育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该模式强调教师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多元化的教研形式,促进教师间的深度交流与互动。
2025年14期 No.122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吴世雲;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增强小学生体能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当前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依然严峻,家校协同机制尚不完善。基于这一现状,探索增强小学生体能的路径,提出了“目标引领―兴趣激发―技术赋能”的家校协同框架。
2025年14期 No.122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李锦;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小学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以及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将课程思政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不仅契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还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此,围绕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校本重构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2025年14期 No.122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吕胜伟;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具有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多项价值。基于此,结合相关政策文件,概述了“阳光体育”的内涵,从重视课前热身、引入多元策略、重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践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窦婉乔;
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改善体育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立足小学体育教学的真实情况,探讨了赏识教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路径。一方面,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增进师生关系三个层面,梳理了赏识教育理念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从扭转思想、营造氛围、分层教学、技术指导和把握时机五个层面,探索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5年14期 No.122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陈秋萍;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体树人理念成为增强小学体育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基于此,剖析了以体树人理念的内涵,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以体树人理念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以体树人理念引领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张琳;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基于此,阐述了小学体育项目化学习的实施依据,分析了小学体育项目化学习的实施价值,提出了小学体育项目化学习的实施策略,包括明确学习目标、丰富项目内容、设计驱动性问题、整合多学科知识。
2025年14期 No.122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王志林;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思想以“健康第一”为核心,主张教育应根植于生活,注重身心协调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了陶行知体育与健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与核心内涵,分析了陶行知体育与健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5年14期 No.122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李祺;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二者融合既能凸显时代特征,又符合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接受理论、扎根理论、心理学相关理论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育人对象及育人目标的一致性、育人方式的互补性、育人内容的对应性体现出二者内在的关联性,为二者的融合育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5年14期 No.122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代洲;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将项群训练理论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有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分类教学、精准施教,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难美性项群体育课程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阐述了我国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发展的逻辑,提出了数字化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发展的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胡佳;韩灿;
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融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健身操舞的创作素材,通过分析时空维度的契合性、身体语言的共通性及教育目标的同源性,论证了融合实践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校园健身操舞创作的文化表达路径,提出了校园健身操舞的实践推广模式。
2025年14期 No.122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何昊原;余小燕;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入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改革有助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王金东;
高职武术课程不仅要传授武术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德行与品行,包括坚韧、忠诚、礼让、担当、严谨等。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阐述了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中“以武载道”的价值,提出了高职院校“以武载道”的教学原则,以及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中“以武载道”理念的实施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张帆远;
空间资源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合理利用体育教学空间资源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从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学空间资源的多维利用模式,包括空间布局革新、空间效能强化、空间价值重塑和空间运营变革。
2025年14期 No.122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张恺;
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需求和教师能力四个角度,分析了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基于教学经验提出了多元化的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阐述了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价值与育人效果。
2025年14期 No.122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宋慧茹;刘雪杰;
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出发,阐述了当前高校体育育人机制的现实问题,分析了高校建立体育四位一体育人机制的价值意蕴,提出了高校体育四位一体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推进教学融通,优化师资力量,加强资源整合,开展社会实践。
2025年14期 No.122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袁嘉阳;
拓展训练是一种以学生的真实体验为基础的体育教学形式,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有助于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基于此,阐述了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实践意义,从教师和学校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实践路径。
2025年14期 No.122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王燕华;文秀丽;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高校体育竞赛的价值正日益彰显。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还是实现铸魂育人的关键载体。基于此,提出了高校“一主线、四融合、三支撑”体育竞赛铸魂育人模式。
2025年14期 No.122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王炳琰;
在体教融合战略与核心素养培育双重背景下,体育精神的传承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层诉求。聚焦网球课堂教学场域,以理论认知与实践浸润的双链互动为逻辑主线,阐述了“理论+实践”双链驱动教学模式对网球课程中体育精神培育的价值,指出了现阶段网球课程中体育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探讨了“理论+实践”双链驱动教学模式下体育精神在网球课程中的落地路径。
2025年14期 No.122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姜亚含;
在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田径普修课正朝着多元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运动素养提供了新路径。阐述了高校实施田径普修课混合教学模式的价值,分析了当前高校田径普修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开发视频微课支持碎片化学习、采用游戏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融入生活化技能训练增强教学实用性。
2025年14期 No.122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姚盈;
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德技并修的育人要求。基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学发展规律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论,构建了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能通过三维目标体系设置、四元互动教学设计和产教融合课程生态重构,形成“输入―转化―输出―反馈”的闭环系统。
2025年14期 No.122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黄伦;
为完善高校羽毛球教学训练体系、促进职业本科大学羽毛球运动项目高质量发展,论述了职业本科大学在羽毛球教学中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对标“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课程设计与教学”三方面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 易帆;
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高校只有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确保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基于此,探讨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2025年14期 No.122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肖丽贞;
中职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形式与互动特征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场景和丰富载体。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析了中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从明确德育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三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德育渗透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牛胜男;林晓辉;王宏亮;闫涵;
校园文化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实践育人中逐步形成、并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发展起来的。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各类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以此增强学生体质、磨砺学生意志,促其全面发展。基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路径。
2025年14期 No.122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张自元;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育人理念已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基于此,对核心素养与高中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在关联进行理论阐述,并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研究认为,相关主体应构建“三维一体”目标体系,明确思政育人方向;重构“学科+”内容图谱,实现思政元素系统渗透;创新“情境―体验”教学模式,树立正确价值观;建立多元协同评价机制,确保育人成效可持续深化。
2025年14期 No.122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张长平;
在课程标准视域下,高中体育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引入专项化教学,可以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从增强学生专项化学习的内生动力和完善体育专项化教学体系两个维度出发,提出了课程标准视域下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刘永辉;
排球作为一种趣味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深受初中生的欢迎。为增强排球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提高对排球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在新课标背景下,阐述了初中排球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要点,从教学内容、训练、比赛、教学评价四个层面提出了初中排球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 黄治文;
学生排球双手垫球的学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其排球技能水平。因此,教师要提高对排球双手垫球教学的重视程度。基于此,分析了在中学体育课中开展排球双手垫球教学的重要意义,阐述了中学体育课排球双手垫球教学的注意事项,提出了中学体育课排球双手垫球教学的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刘红山;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转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健康行为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素养,为田径大单元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此,阐述了“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在田径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邹军;
在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定向运动作为一种新型运动项目,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还能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2025年14期 No.122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 张晨;
分组分层教学是落实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路径,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阐述了初中体育分组分层教学的价值,探讨了基于学生差异的初中体育分组分层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5年14期 No.122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张万清;
趣味田径活动凭借其趣味性和互动性逐渐受到小学体育教师的关注。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趣味田径活动,是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分析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趣味田径活动的意义和原则,提出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趣味田径活动的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陈仁英;
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验证,探究了“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足球课程中的实施路径。研究发现,该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团队协作能力及课堂参与度。
2025年14期 No.122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 姚柏林;
在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分层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化需求,优化现行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确保学生在篮球学习中能够有所收获。基于此,提出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教学准备;做好目标分层,明确教学方向;做好内容分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评价机制,“以评促改”;分层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2025年14期 No.122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黄洁;
在小学跳远教学中应用游戏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又能生动形象地呈现跳远知识,激发学生参与跳远课堂的兴趣,增强跳远教学的成效。阐述跳远项目与游戏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提出在跳远概念教学、跳远动作教学、跳远比赛、跳远习惯培养中应用游戏的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 林玉水;
小学体育课程要体现学科特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明显助益。基于此,阐述了项目化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究了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项目化学习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吴渊;
提出了小学篮球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原则,即学生主体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多元评价原则;归纳了小学篮球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包括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指明大单元教学方向;构建结构化教学体系,落实大单元系统教学;重视合作互动探究,优化大单元教学手段;开展“以赛促练”项目,丰富大单元实践方式;运用多元评价手段,增强大单元教学成效。
2025年14期 No.122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张馨予;
体育活动材料作为幼儿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依托,是提高幼儿身体各种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儿童视角出发,以户外体育活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为切入点,运用观察法、照片引谈法、绘画作品分析法等方法,搜集广州某幼儿园受访幼儿和受访教师对户外体育活动材料投放的看法,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最终得出结论。
2025年14期 No.122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刘振辉;刘致键;张建超;刘金舰;
篮球是一项对学生体能要求较高的运动,良好的体能是学生发挥技术优势和执行战术的基础。阐述了高校篮球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意义,简要介绍了高校篮球教学中的体能训练项目,提出了高校篮球教学中的体能训练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郭培喆;
足球是一项广受欢迎的体育运动。高职院校的足球训练关系着足球运动员综合能力的提高,对足球人才培养工作而言意义重大。阐述了在高职院校足球训练中应用多元化训练方法的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足球训练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元化训练方法的高职院校足球运动员综合能力提高策略:丰富训练手段、创新训练内容、优化训练主题、完善训练计划。
2025年14期 No.122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 吴晓冬;
足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足球运动的重视,高中足球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中足球训练的意义,概括了高中足球训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中足球训练模式的创新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任子纯;
田径项目的体能训练是高中体育特长生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分析了高中体育特长生田径项目体能训练的价值,从科学化、个性化、可持续三个角度提出了高中体育特长生田径项目体能训练的具体策略:基础强化与专项提升同步、个性化规划与个性化调控结合、恢复训练与再生训练并重。
2025年14期 No.122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宋雨时;
篮球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分析了核心力量训练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价值,从制订训练计划、创新动作设计、加强专业指导和科学监控三个维度提出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策略。
2025年14期 No.122 17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王小龙;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能训练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体能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包括优化体能训练设计、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体能训练设施、完善体能训练评价体系。
2025年14期 No.122 179-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黄梓明;
中长跑既能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体能等素质,又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多重育人价值,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分析了中长跑训练的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通过系统、有效地呼吸、体能、速度、心理、节奏等训练,有效提高中长跑训练教学质量,增强育人效果。
2025年14期 No.122 18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杨飞;
基于当前初中体育体适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练赛结合面临的困境,提出练赛结合视角下初中体育体适能训练的实践路径,包括基于练赛结合设定体适能训练目标、围绕练赛结合选择体适能训练内容、通过练赛结合创新体适能训练方式、完善练赛结合体适能训练的保障体系。教师通过创设模拟情境、组织校内校外赛事、创新训练方式,从师资培训、设施资源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完善训练保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适能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2025年14期 No.122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许猛;
分析核心力量训练对小学生铅球投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心力量训练能够优化小学生投掷动作的“蹬、转、送”动力链,改善小学生投掷动作的稳定性、力量传递效率及技术规范性,显著缩小性别差异。建议乡镇小学将核心力量训练系统融入体育课程,开展趣味性活动,开发适应性训练资源,并提高教师对核心肌群功能与儿童训练方法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协同发展。
2025年14期 No.122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